有瓣音频 – 分享编曲混音技术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


  • 首页

  • 归档

  • 搜索

EQ的使用核心技巧 衰减特色频率

发表于 2021-09-15

前言

怎样使用EQ可以使声音更好听, 更舒服

好不好听因人而异不好判断, 但舒不舒服却是有一套准则, 那就是减少特色频率的存在

特色频率

什么是特色频率, 你可以形象理解为冒尖频率:

image-20210915122048505

如果特色频率太过突出, 容易掩盖其他频段 使得声音不均衡, 比如特色频率集中在低频区域声音则浑浊不堪, 集中在高频区域则尖锐刺耳

那么 将这些特色频率进行衰减, 其他频段声音相当于被动得到提升, 声音整体更加均衡, 那么人耳听起来就会更加舒服

扫频查找

查找特色频率最快的方法就是通过窄Q值扫频, 可以提升的方式扫, 也可衰减的方式, 看个人习惯

如果是提升的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找出突出的频率即可, 这里的突出指的是贴耳, 如果某个频率点突然让你感觉声音更靠近了, 那么这个频率就是对的

增益衰减

当我们对特色频率进行衰减后, 通过提升输出音量的方式, 可以将非特色频段提升, 这样下来, 声音各频段得到了有效的均衡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混响和延迟效果器的使用诀窍

发表于 2021-09-15

前言

对于初学者, 在给音频添加混响时, 可能会出现回声感明显的情况, 即便你的发送量非常少, 比如以下人声:

明显听到声音尾部的回声, 而我仅仅是发送了7%的混响和3%混响, 量很小啊, 为什么回声这么明显呢

image-20210915112010995

混响频率

原因出在混响频率上, 默认情况下我们将全频段声音都发送给了混响和延迟, 里面包括和浑浊的低频, 和尖刺的高频, 事实上, 对于时间类效果器而言, 低频和高频都是不需要的

我们只需要将中频发送给它们就行,具体做法是在混响和延迟效果器前面插入一个EQ效果器, 具体参数如下图:

image-20210915112145688

  • 低切600HZ
  • 高切10KHZ
  • 2000HZ衰减2分贝

此时我们再来听一下加了EQ之后的混响效果:

之前的尾音回声没有了 声音也更加干净

此时我们哪怕加大发送量, 也不会觉得混响过量, 我们将混响发送量提升至20% 延迟发送量提升至10% 再来听一下:

image-20210915113344138

是不是感受到了EQ的魅力呢

鼓组混响EQ

当然 针对不同类型的乐器EQ的参数肯定不一样, 如果是鼓组, 那么我们可以:

  • 低切600HZ
  • 高切2000HZ

如图:

image-20210915114257217

我们拿底鼓来做示范, 给底鼓加上30%混响量:

不加EQ的效果:

加EQ后的效果:

是不是特别明显, 低频浑浊感 和高频杂音没有了 底鼓更加干净弹性有力

大家可以去亲自对比尝试一下哦

总结

如果在添加混响的时候, 不太清楚混响该如何调整, 那么不妨参照一下步骤试一试:

  1. 将混响发送量调整至最大,也就是0%
  2. 听原始声音和混响声音叠加在一起的整体音色效果, 是否浑浊? 或者刺耳? 或者有其它感觉不好听的地方
  3. 像处理其它音色一样处理混响声音, 不限于EQ、压缩等手段, 直到混合的声音变得干净好听
  4. 最后降低发送量至一个合理的位置

我们可以将混响当成是叠音色, 将混响音色叠加到人声上, 以这种思路去处理混响, 会更加得心应手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压缩器使用秘诀 启动时间不能太长 释放时间不能太短

发表于 2021-09-15

前言

我们知道压缩器中决定声音能量的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是启动时间、释放时间和压缩比

其中 启动时间越短 释放时间越长 压缩比越大 压缩器工作的力度就越狠

  • 启动时间由长变短 声音则由松散变紧实
  • 释放时间由短变长 声音则由跳脱变稳定
  • 压缩比越大 声音越清晰硬朗, 不会忽明忽暗 躲躲闪闪

那么问题来了, 上面所说的长和短, 到底多长算长, 多短算短呢?

启动时间

一般来说 启动时间避免超过30ms, 否则声音会松散不够紧实, 这个理论适用于任何乐器乃至人声, 那么具体启动时间是多少毫秒, 还需根据乐器音色而定

比如, 底鼓使用30ms的启动时间, 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紧致饱满效果, 如果你想让你的底鼓听起来像一个点, 那时间还可以更小比如3ms或者其他

为什么偏偏是30ms呢

理论根据1:

看看下图的底鼓,这是放大到毫秒级别后的波形。我们看到丰满的头部在大约 30 毫秒处开始消逝。这也直接告诉了我,应该怎样设置 Attack 时间。

理论根据2:

根据哈斯效应, 两个声音间隔30ms以内, 人耳分辩不出来, 超过30ms, 则可听出两个声音

在音头和音头的拐点处, 各自占一个声源点, 如果启动时间超过30ms, 那么两个声音叠加, 就会出现微秒延迟感, 对于音头而言, 就是松散感和浑浊感

image-20210909120047851

同时 较小的启动时间可以消除音头的浑浊感, 使得声音更加干净, 我们可以拿底鼓来对比一下:

50ms的启动时间:

3ms的启动时间:

注意听音头位置, 较小的启动时间音头更加干净

哈斯效应同样适用于混响和延迟效果器, 比如我们常常使用小于30ms的预延迟时间于房间混响, 起到加厚声音的效果

释放时间

一般来说 释放时间高于100ms, 在不破坏声音律动的前提下, 释放时间尽可能越大越好, 但不要超过1200ms

为什么释放时间要尽可能大

因为声音的稳定性 能量 压缩音染和高端感大部分来源于释放时间

被压缩过的声音就好比是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的美少女, 可望不可即

我们对于声音的追求目标, 就是可望不可即的高端感

同时 较大的释放时间可以消除浑浊的尾音, 使得声音更加干净, 我们同样拿底鼓来对比一下:

使用50ms的释放时间:

使用400ms的释放时间:

注意对比声音的浑浊感, 很明显, 较小的释放时间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声音, 同时砰砰的浑浊感也很明显, 而较长的释放时间 声音更为干净

长短释放时间对波形造成的影响, 夸张一点如下图:

image-20210916120249390

一般来说类似鼓这种高瞬态的声音使用使用长释放时间, 而类似Bass这种适合使用低释放时间, 从而获得饱满的延音

压缩比

压缩比越大 声音动态越小, 听的越清晰, 尤其是在众多音轨中, 如果不想声音躲躲闪闪被其他音轨埋没, 那么可以将压缩比调大

比如军鼓可以调8:1 甚至10:1

压缩比的范围选择保持在2:1到10:1之间

多轨混音

在进行多轨混音时, 为了使得各音轨声音保持融合性, 大部分音轨在压缩时, 释放时间和压缩比尽量保持一致, 这里说的是大部分, 特殊音轨特殊对待,

如果使用不同的释放和压缩比, 那么整体声音律动和色彩有可能会杂乱不堪

总线压缩

在总线压缩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融合度, 所以不追求太长的释放时间, 一般的套路是使用:

  • 30ms的启动时间
  • 100ms的释放时间
  • 2:1的压缩比
  • 一两分贝的压缩量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BPM节拍速度测试工具

发表于 2021-09-14

开始使用

BPM计算器

歌曲BPM计算器

0
点击此处或按空格键
点击此处开始计算
已敲击:0次

提示:至少敲击4次才能获得准确结果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用压缩器调出大动态有弹性的底鼓

发表于 2021-09-10

前言

我个人比较喜欢大弹性的底鼓的声音, 我们直接来听听两者的对比

原始底鼓音频:

加了压缩后:

原始音频存在的问题:

  • 声音不稳定, 忽大忽小
  • 声音体积不够大
  • 声音带有浑浊感
  • 弹性不满意

为了使得底鼓有弹性首先需要确保声音块头足够大,这里我使用30ms的启动时间, 确保音头足够肥大

然后设置压缩比小一些为2.8:1 让声音软一些 整体声场变宽, 就好比有一个巨大的气球砸在你身上,

最后采用了225ms的释放时间, 让声音更加稳定, 就好比原先皮球自己在地面上弹跳, 此时你用手拍打对皮球进行压制使其弹跳稳定, 具体的参数如下图:

image-20210915104212647

总结

  • 启动时间: 决定了声音的块头大小 值越大Punch感和空间感越强, 反之Sharp感越强
  • 压缩比: 比例越大声音越硬, 动态越小 同时声场越窄, 反之越声音软 声场大
  • 释放时间: 决定了声音的稳定性, 值过小声音跳脱,让人心跳加快, 值过大声音拖沓泥泞感觉有阻力 让人喘不过气

压缩器的工作机制和我们拍打皮球的过程很像:

  • 手往下拍皮球速度相当于是Attack

  • 收往回收的速度相当于是Release

  • 皮球的软硬对应压缩比

我们需要找到刚刚好的临界值

加EQ

单单使用压缩, 有时候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使得底鼓听起来更加有弹性, 我给其加了一个EQ, 在70HZ位置进行了提升:

image-20210914120835348

我们来听一下连着加了EQ的效果: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多轨混音素材下载网站大合集

发表于 2021-09-09

前言

学习混音的同学们, 是否苦于找不到免费的多轨混音素材, 那么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网站, 以备不时之需

网站列表

  1. cambridge

    这是 Mixing Secrets For The Small Studio 这本书的作者 Mike Senior 支持的一个项目,很多乐队或制作人把自己的作品分轨放到这个网站上,供学习者下载来练习混音制作。

    这里面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都有,素材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甚至需要你来修正演奏的节奏或人声的音高。这绝对是很好的训练素材。不仅如此,它还有在线论坛供大家切磋、讨论,可以多多与创作者交流

    这个网站提供的素材有详细的说明。在下载前可以预听缩混完成的版本,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去下载分轨。当然,缩混好的还可以作为一个混音联系的参考。很贴心

  1. telefunken

    德律风根乐队现场分轨文件, 所有音频文件均以.WAV格式呈现,并以24 位/48KHz采样率录制, 而且对所有乐器录制的麦克风具体品牌也做了标明, 可谓是良心之至

    image-20230719150451787

  2. Ableton Live Templates

    十首Ableton Live分轨模板, 由subaqueousmusic提供, 强烈推荐

    image-20230719151341434

    页面链接

    模板使用视频:

  3. Blend

    有点类似于bandlab那种音乐众创平台, 里面有许多音乐人自己上传的分轨, 质量参差不齐, 不过用来混音练习足够了

    image-20230719152629444

  4. Shaking Through

    《Shaking Through》是一个由Weathervane Music音乐组织制作的系列节目。每个月他们都会引进一位新艺术家到工作室,并带您了解整个过程。因此,他们向您展示了他们如何录制所有内容并详细记录整个过程,并真正让您了解制作唱片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系列,而且该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还允许您访问多轨

    image-20230719154433511

  5. producelikeapro

    不仅提供免费分轨, 还提供了钢琴和鼓的录音教程

    image-20230719155624263

    image-20230719155550620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混音相当于是给密码箱开锁 关键在于一个临界值

发表于 2021-09-09

概述

什么是混音临界值理论, 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 音量平衡: 多一分贝太突出, 少一分贝被埋没
  • 启动时间: 多一毫秒太刺耳, 少一毫秒太浑浊
  • EQ: 多一分贝 太亮, 少一分贝太暗淡
  • ……

似乎每个参数都有刚刚好的值, 我们只要找出这些刚刚好的值对应上那么声音就会变得更好, 当然这些个值不是独立固定的, 它们会受其他效果器的影响

而我们真正要找的不是具体的参数值, 而是找到声音刚刚好的那种感觉, 这种感觉所对应的参数量, 我们称之为临界值

临界值理论属于中庸理论, 使用这种理论混出来的作品也许没有特色, 但至少合格

压缩器

以压缩器为例, 在调节参数的时候 我们需要找到声音干净清晰的那个点

均衡器

以衰减为例, 通过扫频找到让声音舒服的那个点

总结

再具体一点, 找到声音发生明显改变的那个点, 那这个点也算作临界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EQ 压缩 混响等各种效果器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压缩器各个参数的深入理解

发表于 2021-09-09

前言

关于压缩器参数的介绍, 网上的资料一大堆, 都是按照压缩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比如:

  • 阈值: 表示触发压缩器工作的音平值, 当输入音平高于阈值, 压缩器开始工作, 输入音平低于阈值时, 压缩器停止工作
  • 压缩比: 压缩器开始工作后, 对高出阈值部分的音平按照多少比例进行压缩
  • 启动时间: 压缩器开始工作后, 压缩器花多长时间达到设定的压缩比(因为压缩器工作状态是随着音平动态变化的, 压缩比达成有一个缓冲时间)
  • 释放时间: 输入音平低于阈值, 此时压缩器准备停止工作, 压缩器花多长时间完全停止工作, 压缩比相当于为0

压缩器最主要就是上面这四个参数, 但是, 即便你将这几个参数的概念熟记于心, 甚至将压缩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的非常透彻, 你也未必能用好它, 混音和物理完全是两码事

压缩器参数形象理解

想要用好压缩器, 让其使我们的音频更加好听, 那么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压缩器, 抛开压缩器的工作原理, 忘记这些参数的概念, 我们来重新认识这几个参数

  • 阈值: 被压缩器覆盖的音符数量范围, 也就是对部分还是全部音符添加压缩效果

  • 压缩比: 相当于个一个放大镜, 可以放大压缩器的效果, 压缩比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 启动时间: 时间从小到大, 声音由混沌变得清晰

  • 释放时间: 时间从小到大, 声音由浮躁跳跃变得沉稳温暖

这样一理解, 压缩器是不是感觉更加形象 更贴近混音的实际需求了呢, 那么明白了这几个参数的具体效果后, 我们再来上手按部就班地调节这几个参数:

  1. 第一步 将压缩比调至8:1以上, 为的是使压缩器效果放大, 方便我们在后面调节启动释放时间的时候效果听的更加清晰

  2. 第二步 拉下阈值, 使得压缩器开始正常工作

  3. 第三步 将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都拉到最小值, 减少释放时间所产生的效果, 方便我们接下来专注于启动时间的调节(启动时间越短 压缩效果越大, 释放时间越长 压缩效果越大 )

  4. 第四步 开始有小到大调节启动时间, 找到声音由混沌模糊突然变得清晰的那个临界点, 注意是临界点

  5. 第五步 开始有小到大调借释放时间, 找到声音由活跃到沉稳的那个临界点

    一般来说 慢歌适合较长的释放时间, 快歌适合短的释放时间, 如果快歌释放时间过长, 声音会听起来有些拖沓不活跃, 仔细听底鼓就能明显发现

    如果实在听不出来 那就使用公式计算吧

    释放时间=(60/bpm*1000)/2

  6. 第六步 开始减少压缩比, 压缩比越大声音越硬和窄, 反之则越软和宽, 我个人的做法是, 在包裹住所有音符的前提下, 压缩比尽可能地调小, 比如设置3:1压缩比, 但即便阈值拉很低了, 依然有部分声音不稳定往外冒, 这说明压缩比不对, 需要加大压缩比, 直到声音平稳为止, 找到这个临界点

  7. 第七步 调节阈值,同样 需要找到合适的临界值, 我个人的做法是先将输出增益5~6分贝, 方便听效果, 然后下拉阈值找到使得声音突然具有空间感的那个点

  8. 最后 旁通对比压缩效果, 调整输出增益, 使得电平大小和压缩之前差不多即可

上面这一套,我称之为临界值理论, 我们需要练习的就是如何准确找到这些个临界点, 练习的多了, 那么找寻的速度也就快了, 耳朵自然就灵敏了

至此, 压缩器的使用方法已经介绍完毕

如果你还想在技术层面进一步了解压缩器, 我们可以接着来聊聊

压缩器模型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对音频波形造成的变化:

image-20210909120047851

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相当于是两把雕刻刀, 对波形进行雕刻, 启动时间雕刻出尖角, 释放时间雕刻出钝角, 形状大小不一样的尖角和钝角, 对声音造成的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知道, 同一款压缩器, 相同的启动释放时间, 雕刻出来的角形状是一样的, 而一样形状的角给声音带来的效果理论上应该也是一样,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同一款压缩器下, 即便作用于不同的歌曲, 只要启动释放时间一样, 那么产生的效果也一样

这个结论成立的最主要前提是 需要保证角的完整性, 举个例子, 比如一首慢歌, 使用10ms的启动时间和100ms的, 产生的角形状是这样:

image-20210909120047851

同样的参数运用在一首快歌上, 可能由于速度太快, 导致尖角还未完全成型就要开始释放, 而钝角还未成型有要开始启动, 音符密集的地方, 锐角还可能惨遭钝化, 那这种情况下, 同样的参数还能产生一样的效果吗, 肯定是不一样的, 角形状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同样的启动释放参数, 运用到不同风格的歌曲上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即便是同样速度的歌曲, 由于歌曲节奏的不一样, 也会导致效果的不同, 只能说速度相同的歌曲套同样的参数 效果打折会小一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那些 经典混音的案例工程, 把它们每个乐器的压缩启动释放参数记录下来, 等日后混相同速度歌曲的时候直接套用, 这种方式似乎也是可行的, 也许不完美, 但效果也不错

当然 这里介绍这些并不是让大家去套餐数混音

由上面的一大堆, 我们可以引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压缩模型, 压缩器的启动释放时间结合在一块就是一套模型, 两者参数排列组合, 可以结合出无数的模型, 每个模型模出各自不同的声音效果, 其中启动时间对模型的影响最大

这就好比是月饼模子一样, 压缩模型可以对声音进行塑形, 尤其对于节奏规律性比较强的乐器塑形效果最为明显, 比如底鼓, 军鼓, 踩镲等打击乐器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使用诸如B-box和撬瓶盖, 打箱子皮, 敲脸盆的方式来生成类似于底鼓军鼓的声音, 在混音的时候, 为了使得这些个声音听起来更像打击乐, 必须经过压缩塑形才行,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一些压缩模型来快速实现了, 比如30ms的启动时间放在底鼓上感觉还不错

关于压缩效果量

我们知道压缩器的压缩量是右启动、释放、 压缩比 、阈值四个参数联合控制的, 没有人规定压缩比一定就是-6db ,如果有, 那也只是别人的经验, 不一定适合你

但这里说的压缩效果量和压缩量是两个概念, 平常我们说的压缩量指的是被压缩的电平大小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压缩效果量指的是压缩模型的作用量, 换句话说, 就是模子的深度, 作用量越大, 模的越像, 这个压缩效果量对应的压缩器参数就是压缩比

当我们将启动和释放时间设置好后, 相当于是已经设置好了一个压缩模型, 然后通过设置压缩比来调节该模型的作用量, 而阈值则相当于是模型的作用范围广度

我认为 用压缩效果量比压缩量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很多人一旦脱离了图示压缩器, 改成只有几个旋钮的压缩器之后就不会用了, 因为找不准压缩量, 事实上, 在模型设置好的前提下, 压缩比就能代替压缩量

至此 很多人就开始懵了, 这个压缩模型理论岂不是和之前的临界值理论相冲突了吗

其实模型理论范畴远大于临界值理论, 临界值理论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型, 两者并不冲突, 模型理论侧重于塑形, 至于塑什么样的, 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审美也不一样

当然了, 理论仅仅是理论, 这是次要的, 最主要还是多多练习实践

疑问解答

有的小伙伴在使用压缩器的时候, 感觉到了声音的明亮度改变, 认为压缩器可以改变声音的频率, 具有EQ的效果, 这里给大家指正一下:

首先 压缩器只能控制音量的,不能改变声音的频率,而我们感觉到的类似频率变化的效果, 实际上是音频相邻时间之间整体频段音量比例的变化造成的,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

比如在第一毫秒时, 压缩器还没开始工作, 此刻音频的频率曲线是这样:

image-20210909112909519

第2毫秒开始, 压缩器开始工作, 此刻的整体频段音量被往下压, 假设压了2db,(这个值取决于压缩比和启动时间), 那么整体曲线往下拉了2db, 如下:

image-20210909112834741

第三毫秒下拉的幅度更大, 如果第四毫秒开始, 压缩器开始停止工作, 那么接下来下拉的幅度逐渐减少, 直至停止下拉,此时压缩器也停止工作

形象图如下:

压缩器原理图.001

那么这个过程下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 声音频率是否发生了改变, 完全没有, 改变只是相对时间音频之间的音量比例

这种音符之间音量比例的变化, 有可能会把高音音符群音量拉高, 声音变得尖锐明亮,也有可能会把低音音音符群音量拉高, 声音变得厚实温暖,导致我们听感上有EQ效果的感觉

从听感角度分析启动和释放时间对声音的影响

抛开理论不谈, 单单从听感分析, 我们可能会发现以下结论:

较短的启动时间:

  • 声音更加平稳不突兀, 突发音减少了

较长的释放时间:

  • 尾音被压制了
  • 声音听起来更软
  • 律动更加沉稳

图解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仅供参考

image-20230720162049267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音乐创作利器 AI自动作曲

发表于 2021-09-08

前言

所谓灵感, 只不过是心心念念的结果罢了

那么 如果你懒得思考, 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 助你打开灵感之海, 那就是AI作曲

比如Amper Music这个网站, 直接上传一段音频, 然后自动创作出与你上传音频相类似的音乐, 演奏的乐器可以自己挑选, 各种各样的音色, 挺丰富, 界面如下:

image-20210908120319274

AI作曲的原理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大数据统计分析匹配, 采取一个样本, 然后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模型匹配, 然后组合成一个类似的音乐片段

AI作曲的方向

它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创作出来的音乐让人流泪估计不太现实

但是

用它来参考和学习再好不过了, 比如你想创作一首类似于双节棍的歌, 那么你可以将原曲上传, 然后自动生成相同bpm、时长和类似节奏的的demo, 这个demo可以用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Amper Music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或者你想为一段视频快速配乐, 那么直接用它生成的demo感觉也不错

总之 这是一个工具罢了 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啦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如何快速判断一首歌的调性

发表于 2021-09-08

前言

想要快速判断一首歌曲是什么调性, 首先得明白调性是什么

调性有两大组成部分, 一个是调 也就是主音, 另个是调式, 关于调性的具体介绍可参考《关于歌曲的调性》

那么第一步, 我们需要找出歌曲的主音, 然后再判断歌曲的调式结构

比如一首歌的主音是C, 那么这首歌有可能是C Ionian调(C大调) 也有可能是C Aolian调(C小调), 还有可能是C 宫调, 或者是其他

所以 我们需要结合主音和调式两者进行判断

如何确定主音

在音乐中, 主音具有强烈的稳定和终止感, 我们需要找出有歌曲结束感的那个音,那这个音就是主音,大部分音乐会出现在歌曲的结尾处, 只能说大部分, 还有一些音乐故意不完全终止, 为的是个听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所以要准确找到歌曲的主音, 需要有一定的乐感, 只要我们平常喜欢听歌, 那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大部分人的乐感都不错, 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当你准确听出主音位置之后, 我们还需要将主音具体的音名找出来

很简单 使用钢琴或者虚拟键盘将这个音弹出来就明确了

这里插一句额外话, 很多非科班出身视唱练耳薄弱的音乐初学者, 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音乐, 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测:

随便一段旋律, 只要你能把它在琴上弹奏出来, 那么没有啥不适合的, 只要你热爱, 那就往前冲吧

那么除了通过听,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我们还可以借助软件, 比如Riffstation

Riffstation被称作为扒谱神器, 只要将音频导入软件, 即可自动识别歌曲和弦和调性, 非常强大

不过, 准确率并非百分百, 尤其是对于多轨乐器歌曲, 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多培养乐感吧, 软件只是辅助

如何确定调式

确定调式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耳朵听整首歌的色彩, 根据色彩判断歌曲调式, 因为不同的调式给人不同的感觉, 比如Ionian调式给人以阳光积极向上的感觉, 而Aolian调式给人以幽暗诡异悬疑的感觉:

Ionian调式版小星星片段:

Aolian调式版小星星片段:

这两种调式色彩区别非常明显, 当然 对比听很好辨认, 但单独听的话, 估计很多人未必能听出来

这种方法对音乐人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 需要不断的学习沉淀才能彻底掌握

那么第二种方法相比之下就简单一些, 就是通过调式结构来区分判断, 比如Ionian调式的结构为:

1
全全半全全全半

Aolian调式的结构为:

1
全半全全半全全

可以利用乐器或者修音软件找出歌曲的组成音, 看其是符合哪一种调式结构, 这样就能具体判断出是哪一个调式了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熟知各种调式的结构, 如果你记不住, 那就用本子记下来, 然后一一比对即可

假如你事先已经明确了这首歌要么是Ionian调式 要么是Aolian调式, 两者选其一, 那么有一种更快的方法 :

那就是找出这两个调式的区别, 比如Ionian调式中主音到三音的距离是大三度, 而Aolian调式中主音到三音的距离是小三度, 那我们只要找出三音即可判断调式, 无需把所有的音都找出来

一般来说, 流行歌曲大多采用Ionian调式或者Aolian调式, 通过三音快速判断调式的方法日后我们会经常用上

关于修音软件

我们在使用修音软件自动修音时, 需要填入歌曲的具体调性参数, 由于不同的调性组成音相同, 比如C大调和A小调组成音都是1234567, 那么在修音软件上你填这两个中任意一个都能实现正确的修音效果

总结

判断歌曲调性, 是每一位音乐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不断练习和学习, 会越来越简单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1…111213…21

有瓣音频

204 日志
31 标签
RSS
© 2025 有瓣音频
本站总访问量次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v5.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