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瓣音频 – 分享编曲混音技术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


  • 首页

  • 归档

  • 搜索

个人混音时的一些小经验

发表于 2021-10-21

前言

以下只是当下个人经验, 随着不断学习和进步 有可能会有所变动

压缩器相关

  1. 节奏类乐器和人声的释放时间应该保持一致, 否则会听起来不协调

    如果是贴唱 那么需要依靠耳朵听 找到融合度高且不拖沓的那个点

    释放时间的奇思妙想 既然释放时间不一致会导致声音突出 如果我们需要将某个音色更加跳跃外冒时 我们可以将其释放时间调快一些

  2. 点块状声音比如鼓, 启动时间稍大, 需要保留音头冲击感, 从大到小调整旋钮

    而线状声音 比如pad 人声等 启动时间要小, 把音头抹掉, 只保留尾部线条, 从小到大调整旋钮

EQ相关

  1. 全频段非独奏乐器应该考虑削薄低频, 避让底鼓

空间设计相关

  1. 除了底鼓 军鼓 Bass和人声居中外, 其他乐器声场可以往两边走

人声处理

  1. 应先解决人声外冒问题 再考虑质感的处理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我给歌曲填词的方式

发表于 2021-10-19

前言

我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先曲后词

填词是一项对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的一项工作, 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 还需要把握音乐的情感, 在音乐色彩的基础之上构建相应的画面

每一首词 都是一个故事, 既然是故事, 自然就有画面感

词优美 但不贴合曲 唱起来别扭不行

词太空洞 听众不知所以然也不行

当然了 歌是给自己写的, 所以 好不好都不用太上心, 自己舒服开心就好

随着个人审美的提升, 各方面的质量都会进步, 所以无论是谁 都不要妄自菲薄

那么接下来 , 介绍一下我平常用的填词方式吧

填词步骤

  1. 首先听几遍曲子, 在纸上写出贴合曲子的词语, 我大多情况下最先蹦出来的是押韵词, 先不要关用不用得上, 全部写下来

  2. 然后自己哼几遍曲子, 继续找贴合曲子的词句

  3. 根据已有的词, 心中反复哼唱旋律, 不断尝试看看怎么造句合适

    注意 不要想着一上来就构建画面, 一般来说写出两三句合适的之后, 基本上画面的影子就出来了, 然后沿着这个方向 参照歌曲的情感意境和节奏, 用纸上已有的词或者中途新增的词进行造句填写

  4. 带上已经填好的词唱出来 看看适不适合, 如果不适合就替换掉 想一想 总能找到合适的, 有时我在地铁上也会想着它

  5. 最后 没啥问题就可以给词取个名字使用啦

注意事项

切忌想太多, 否则不知从何下手, 不要想着自己的词一定要多高大上, 只要贴合曲子 表达故事和情感就行

告诉自己 这是给自己写的歌 不是给别人 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

周杰伦的胸肌 哈哈

个人审美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华而不实, 云里雾里的词, 看起来似乎很高深, 可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讲了个啥, 也许是我文化水平有限

我算是务实派吧 平常购物也讲究经济实用高性价比, 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词似乎更适合我 哈哈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给旋律配和弦的几种方式

发表于 2021-10-19

简介

给旋律编曲的过程免不了需要给歌曲配和弦

常用的配合和弦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五度圈法
  2. 旋律音法
  3. 弹奏选择法

五度圈法

步骤如下:

  1. 先给旋律开头和结尾配上主和弦, 段落结尾配上属和弦 这是固定套路

  2. 然后将每小节长重音当做是三音或五音进行配置三或七和弦, 比如第二小节 开头有个长音1, 那我可以配Am或者Am7和弦

  3. 然后根据五度圈 二五一进行 以每个小节第一个和弦为主和弦 配置相应的属和弦,该和弦称之为副属/次属和弦 (都是属和弦 层次不一样 所以变成副的了 哈哈)

    比如第二小节开头为Am和弦 那么往前推 第一小节的第三四拍分别配置Bm7-5和弦与E7和弦

    其他小节如法炮制

  4. 为了使得和弦低音平稳连接, 副属和弦可以使用第一或者第二转位来实现

  5. (高级 流行乐用上面几条已经够用了)如果是爵士乐, 副属和弦可以替换成代理和弦, 只需将根音改为下行增四度即可 比如G7–>C#7 如果弹奏省略五音, 那么上方三音和七音不变

    这样出来的效果是根音下行

至此 和弦编配完毕

这种编配方法, 不能说多完美, 但至少是合格没问题的

旋律音法

步骤如下:

  1. 先给旋律开头和结尾配上主和弦, 段落结尾配上属和弦 这是固定套路

  2. 通过小节的旋律音来进行编配, 比如某个小节只有1 5, 那么我们可以配C和弦或者G9和弦

    和弦的组成必须想办法包含旋律音, 如果三和弦没有就往七和弦或者挂留和弦上找 直到找到为止

    其他小节如法炮制

至此 和弦编配完毕

弹奏选择法

步骤如下:

  1. 先给旋律开头和结尾配上主和弦, 段落结尾配上属和弦 这是固定套路
  2. 调内三和弦数量有限, 可以挨个尝试, 边弹边听, 看看哪个和弦更加符合歌曲的情感, 把具体三和弦选择出来后, 再进行和弦升级, 比如小三和弦升级成小七和弦, 大三和弦改成大九和弦等

至此 和弦编配完毕

总结

以上几种和弦编配的方式, 任君选择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编曲技巧之重复手法

发表于 2021-10-19

前言

重复, 无论是作曲还是编曲, 都是非常常用的手法

重复 可以加深一段旋律在听众心中的印象, 适度使用 有利于歌曲传唱

下面介绍一下我在编曲中 常用到重复的几个地方

重复

  1. 旋律在不同音区中重复

    一段相同的旋律 在不同音域上进行重复, 相比无脑重复要更有新鲜感

  2. 旋律在不同音色之间重复

    比如 一段相同的旋律 先用吉他弹 然后再用萨克斯弹一遍 两段一模一样的旋律 但是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

  3. 同一个和弦 转位交替重复

    是否已经厌倦了柱式和弦的索然无味 一个小节一个和弦实在太过单调, 如果在第二三四拍使用不同转位交替弹奏, 给人感觉也不一样哦

  4. 非柱式和弦在不同音色之间重叠

    俗称 叠音色

    比如 相同的一个和弦分解或者旋律,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多个乐器同时演奏, 比如钢琴 木吉他 电吉他等等, 然后进行不同的声像摆位, 这种技巧适当使用, 可以让音乐更加丰满

总结

编曲就是需要不断地尝试, 尝试才能创新

当你没有思路的时候, 不妨将各种乐器和弦分解往上怼, 有合适的有不合适的, 有好听的也有不那么好听的, 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候灵感自然就来了, 偶尔还会带点小惊喜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混音基本要点之一是声音不能冒

发表于 2021-10-18

前言

所谓声音冒, 指的是单轨声音和整体融合度不够, 比如人声外冒, 人声和伴奏脱轨, 听起来似乎是混响不够的感觉

处理方式

一般这种情况要解决的话, 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加大混响 来增加声音融合度, 不过如果不是大混响的歌, 这种方式不太建议

另一种是, 使用EQ进行处理 对频率进行修剪 使其更加贴合其他乐器

EQ技巧

通过扫频找出声音最突出外冒的那个点 然后衰减, 衰减后声音可能会变得闷,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其他频率来补充亮度

另外一种扫频方式是, 找出融合度最贴的那个频率点, 然后衰减该点附近的频率

目的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操作手法不一样

音量匹配

除了使用EQ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音量平衡的手段来实现音轨间的融合度,

实际上 这音量平衡是贯穿整个混音的, 音量是声音的命脉, 无论是EQ还是压缩, 其本质还是围绕的音量处理的,

EQ是控制某个频段的音量, 让高频低频之间更加平衡, 而压缩控制的是不同时间段的音量, 让前一秒和后一秒之间的音量更加平衡

这里所说的平衡, 可以理解为差距, 差距缩小了, 声音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合适的音量平衡并不容易, 没有人会告诉你怎样匹配才算合适, 大部分人都只在教你宿主和效果器的操作和使用, 然而效果器原理你再精通, 也不代表能混好一首歌

对于音量匹配, 我在这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粗浅经验, 以贴唱为例:

将人声音量不断拉高直到感觉声音外冒, 然后往回拉, 直到人声被伴奏包裹, 仔细对比两者的差别, 要求是人声被伴奏包裹但不能掩盖住人声, 人声依然要清晰听见

锻炼听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比, 只有尝过了甜和酸, 才知道怎样才算甜, 如果总是吃酸的, 你会误以为酸的就是甜

不仅仅是音量匹配, 混音的各个步骤都需要进行前后对比, 比如效果器旁通对比, 不同参数的对比, 等等 找到一个合适的临界点

好了 回过头来

我们在进行人声和伴奏音量匹配的时候, 偶尔可能会遇到如下情况:

  1. 往上拉 人声太冒, 往下拉, 人声听不清
  2. 人声大部分时候和伴奏融合的挺好, 但偶尔某个地方还是会冒出来

面对第一种情况, 基本上是频率不均衡导致的, 我们需要从频率入手, 通过EQ对一些特色频率的衰减, 让声音高低频平衡, 在这个前提下, 再进行音量匹配, 效果就会好很多

第二种情况, 如果声音躲躲闪闪, 那么就是动态控制不到位, 需要使用压缩进行处理, 如果压缩过的人声依然有少部分会外冒, 那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音量包络的方式, 将个别外冒的地方声音往下拉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作曲手法的归纳

发表于 2021-10-13

简介

本文所说的作曲, 主要指的是旋律的创作

音乐的创作需要一个动机, 这个动机可以是一个小节旋律, 也可以是一个简单节奏, 还可以是任何一种自然音效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小小动机进行延展, 扩宽成一首完整的旋律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旋律创作方式

  1. 重复

    旋律适当重复 可以加深听众对歌曲的印象, 俗称洗脑

    一般分为小节重复和段落重复

    • 小节重复: 指的是两个小节音符大部分相同

    • 段落重复: 指的是两个段落的重复, 比如第二段主歌开始 情绪逐步进入高潮

  2. 变化

    但不能整首歌曲重复一个小节, 索然无味, 需要加点变化, 可以在尾部进行音符或者节奏的改动

    想方设法给旋律添加新鲜感

  3. 词牌模仿

    也就是节奏模仿 , 模仿一首歌曲的节奏, 可以全部照抄, 也可以部分模仿

  4. 同度模仿 (同头模仿)

    类似于动机参考某首歌, 比如两只老虎 1231

    我们使用相同的音符作为我们创作的动机

    还记得王力宏有首歌 一闪一闪亮晶晶

  5. 情绪推动

    旋律中包含了情绪, 旋律不是机械化的套路堆叠, 而是需要传达情感, 比如你想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那就应该传递出悲伤的情绪, 按照这个目标引导旋律的变化

  6. 歌词协助

    如果没有头绪, 可以看一看现成的歌词, 协助进入状态

  7. 和弦或者伴奏协助

    找类似的参考曲目伴奏, 反复欣赏细细感受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音乐创作的几种引导方式

发表于 2021-10-12

简介

所谓引导, 无非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维, 我们在进行音乐创作时, 有时先有旋律后有词, 有时候仅仅是一个节奏动机, 没有固定的套路, 完全跟着感觉走

由一个引子, 延生出一首完整的歌曲, 那么这个引子可分为各种类型

具体的类型汇总如下

引导方式

旋律

随便哼哼就是创作, 谁都可以, 音乐人的优势, 只不过是能够将曲记录下来罢了

所以 不要妄自菲薄, 大胆地唱出了 哼出来

脑海中的一段没来由的旋律, 它就是一个动机, 录音机马上记录下来, 然后补充并完善 最后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节奏

还记得贝多芬的一首曲吗, 当当当当, 由敲击动机创作的一个经典作品, 动机并不一定要旋律, 节奏也可以

持续重复一个节奏, 慢慢地感觉就来了, 感觉来了就开干吧

和弦

不同的和弦不同的色彩, 不同的和弦进行不同的情绪表达, 如果是命题创作, 客户要求写一首伤心情歌或者广告歌曲

那么首选和弦引导, 先找一个符合命题的和弦走向, 根据和弦进行旋律和歌词的补充

歌词

一首诗, 一分思念

一段词, 一个故事

故事 是音乐的发酵剂

歌词里面既包含了画面有存在节奏(断句), 这是两个方向, 好好利用它

画面

比如想象一个场景, 两人对坐, 预想接下来会出现的画面, 然后唱出来

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无论是曲子还是词, 都会富有画面感

心情

开心, 难过, 激动, 委屈, 各种情绪都是音乐创作的养料, 将情绪以音乐的方式发泄出来

模仿

偶尔听到一首喜欢的歌曲, 或者律动, 可以模仿创作, 相同的速度, 节奏 甚至和弦

混合 多重元素组合

有时各种杂念涌上心头, 撕心裂肺的痛加上孤单寂寞的空间, 过去的回忆持续浮现在眼前, 自说自话的你, 还等什么, 创作吧

Beats

相当于是有了一个现成伴奏, 根据伴奏创作旋律和词

这是一道填空题

总结

音乐是感性的, 没有条条框框和约束, 玩音乐就是得玩, 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轻松且自然, 灵感源源不断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使用串联压限进行音量最大化避免失真问题

发表于 2021-10-11

前言

在我们进行音量最大化处理时, 有时候会碰到压限失真问题, 这种情况一般是前期混音动态没有处理好导致

如果在母带环节进行修复,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压限之前插入多段动态压缩器,对各个频段的动态进行重新调整

如果没有多段压缩插件, 那么只能采用另一个方法, 那就是串联压限

使用方法

连续插入2到3个限制效果器, 将压限量分散到各个限制器中, 具体比例可以自行调整, 直到达到响度要求即可

经过尝试发现, 通过串联压限的方式, 在相同响度指标的前提下, 声音听起来要比单个限制器更响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常用三大类型混响的介绍和使用

发表于 2021-10-11

前言

在混音中, 我们常用到的混响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板式混响
  • 房间混响
  • 厅堂混响

从字面意思上, 我们可以发现, 它们的空间大小时依次递增的, 板式最小, 厅堂最大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也能知道, 小空间的板式声音回荡的延音很短, 而大空间的厅堂延音很大, 也就是空间越大混响持续时间越长,

同时由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不同,空间越大干声和反射声间隔时间越长, 也就是预延迟时间越长

除了时间的不同外, 还有就是频率特性, 这和场地的材质有关, 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高频相比低频更容易被物体吸收掉, 由此可知:

  • 板式空间: 是由光滑的金属板搭建而成, 声音被壁面吸收的少 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偏多

  • 厅堂空间: 大厅 音乐剧场这种, 声音被壁面吸收的多 高频损耗大 反射回来的声音中低频偏多

  • 房间空间: 也就是卧室房间, 其特性介于板式和厅堂两者之间

特性总结

  • 板式混响: 预延迟和混响时间短, 高频衰减少, 反射声中高频居多, 声音宽度和深度不大 , 主要用于声音润色 提升质感
  • 厅堂混响: 预延迟和混响时间长,高频衰减多, 反射声 中低频居多, 声音宽度和深度大, 主要用于增加声音尾音和体积 提升优美感
  • 房间混响: 预延迟和混响时间适中, 高频衰减适中 反射声中频居多, 声音宽度和深度适中, 对声音的色彩改变较少, 主要用于增加声音厚度, 以及空间纵深设计(不用厅堂是因为体积太大, 容易糊)

人声实战

给人声加混响时, 常规操作是添加一个板式混响让声音更加华丽, 然后再添加一个厅堂混响, 增添延音使得声音更加优美动听

学过钢琴的朋友都知道, 钢琴音色一旦添加延音后, 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个厅堂混响就好比是一个延音踏板

我们来听一下:

人声不加混响版本:

人声加板式和厅堂混响版本:

混响模拟

根据这三种类型混响的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参数组合来模拟不同类型混响:

板式混响:

image-20211011114735141

如果是鼓组, EQ切除600HZ以下, 2000HZ以上

image-20211011141214105

板式混响预延迟时间避免为0 否则相位抵消

image-20211011110807828

厅堂混响:

image-20211011115536542

厅堂混响的预延迟时间需要大于30ms

image-20211011123400367

image-20211011110749879

房间混响:

image-20211011115636366

房间混响预延迟之间在10~30ms之间:

image-20211011124106405

image-20211011115617052

上面Reverb效果器中, Size表示混响时间(有的用Decay Time表示), Damp表示高频衰减率, Width表示混响宽度

个人使用

我个人的混响做法是, 用板式和厅堂混响给单轨做音色, 比如人声 钢琴 吉他等

在总线上 使用房间混响, 给所有乐器添加一个少量空间, 使整体声音更加融合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声音空间设计之纵深感控制

发表于 2021-10-11

前言

合格的混音必然是三维的, 左右 上下和前后

  • 左右: 我们通过声像调节

  • 上下: 通过高低频比例调节, 高频居上, 低频居下

  • 前后: 主要通过音量推子调节

纵深详解

有人可能会说, EQ也能调节纵深, 没错, 高频靠前, 低频靠后, 但是只是小范围的前后波动, 我们在设置大范围纵深时, 只能通过干声音量推子处理

音量越大, 声音越靠前, 音量越小, 声音越靠后

通常情况下, 我们为了确保声音即便很小也能被清晰听到, 需要配合混响处理, 混响可以使得远处渺小的声音体积变大, 不被靠前的乐器声音掩盖

干声音量越小的声音, 所需的混响量则越大, 反之混响量越小

只有这样, 声音无论靠前或靠后, 都是干净清晰的

示例

大混响小干声:

大干声小混响:

注意听人声部分的纵深变化

总结

声音的纵深需要干声音量结合混响使用, 简而言之就是干湿比例的控制

干湿比越大, 声音越靠前, 反之, 越靠后

宿主小技巧

像宿主Fl Studio中有一个工具名叫Fruity X-Y-Z, 可以利用它链接干声和湿声的音量 以及pan的值, 从而快速控制声音的上下左右空间, 该工具介绍如下:

如果你用其他宿主可能没这么方便, 但是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 无论什么宿主都是一样

无论干湿比例怎么变, 两者总电平之和在调整前后应该是保持一致的, 在其他宿主中比如Cubase, 默认是推子后发送, 一旦我们加大了发送量, 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干声音量推子往下拉一部分, 确保前后电平不会相差太多,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纵深效果

如果不下拉干声推子, 纯粹是加大发送量的话, 声音体积过大会将其他乐器声音掩盖, 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空间设计参考示例图

以下图片摘自: masteringthemix

image-20230714170622035

image-20230714170724523

image-20230714170751775

image-20230714170811421

image-20230714170845853

image-20230714170913452

image-20230714170928022

image-20230714170959803

image-20230714171021477

image-20230714171035147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1…91011…21

有瓣音频

204 日志
31 标签
RSS
© 2025 有瓣音频
本站总访问量次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v5.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