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瓣音频 – 分享编曲混音技术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


  • 首页

  • 归档

  • 搜索

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写歌

发表于 2021-12-13

写歌是为了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 听歌是为了什么, 听歌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自己身心舒服以及情感共鸣

那写歌呢, 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我写歌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表达情感情绪

人并不是天生就喜欢独处, 只是因为某些原因, 家庭环境也好 个人性格也好 工作性质也罢 总之 我的圈子非常窄 久而久之 我喜欢上了独处 我开始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也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感受着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的同时, 情绪的波动似乎变得比以往更加强烈

以前要强的自己总是刻意隐藏情绪, 觉得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直到后来, 逐渐看开, 才明白, 眼泪反而是最好的解药

音乐也是一种解药, 解人心中的伤痛, 一曲过后, 爱恨情仇 统统消散, 冷漠只是暂时, 而温暖才是永恒

音乐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一个方向, 以情绪的目的写曲, 写词, 编曲, 混音, 所有的环节都是明确且可控的

词该怎么写?

鼓该怎么编?

混响加多少合适?

问自己, 怎样能让情绪表达到位

在这个前提下, 所有花里胡哨的技巧都是暗淡的

总结

听众的目的是为了好听和共鸣

创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情感情绪表达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号外 号外 第三张原创音乐专辑上线啦

发表于 2021-12-10

简介

专辑名为: 《茶余饭后》 茶余饭后写首歌~ 哈哈

该专辑中一共收录12首曲子 采用连载式更新

以下为试听链接: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串联和并联处理 让声音更加丰富

发表于 2021-11-29

前言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进行串联和并联处理, 合格的混音往往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操作, 但很多人搞得很复杂,一大堆效果器, 一大堆发送, 大师们这么干通常只是做个实验找点乐子, 而大部分人都是在跟风, 误以为效果器挂满才是常规操作, 生生把混音的门槛拉高了一个档次

整的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 迷茫不已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找Waves官方出品的几个混音经典案例工程

分析他们的工程, 你就会发现, 什么叫做大道至简

串联

  1. 串联EQ

    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混音师在做EQ时衰减和提升用两个不同EQ效果器处理

    很多初学者不免有疑问, 能用一个效果器解决的为什么要用两个, 甚至多个

    你在混音的时候, 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干, 那完全没问题, 如果不知道, 那就是无谓的跟风

    许多混音师之所以EQ串联处理, 要么就是为了得到某个效果器的染色, 要么就是使用某个效果器的特殊功能, 比如有的效果器高频比较甜, 而有的中频很舒服, 有的低频很有弹性, 或者

    有的出来的声音干净, 有的比较温暖

    这个时候,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效果器的合理搭配, 从而得到自己心目中那个想要的声音

    用EQ最关键的前提是, 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声音,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EQ来实现那个标准的声音, 如果你没有标准声音, 或者压根听不出来声音哪里不对, 那么除了常规低切之外, 啥也不用做, 直接跳过EQ这一步, 进入到下一步混音操作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 盲目的处理, 只会让声音更加难听, 当你不懂的时候, 不处理兴许是最好的选择

    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断训练自己的耳朵, 多听优秀的混音的作品, 在心中建立自己的标准声音

    Waves大师签名效果器Manny EQ, 里面每一个频段用的都是不同的效果器, 一个效果器就相当于串联了多个EQ效果, 出来的声音染色很明显,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用看

  2. 串联压缩

    同样的多个压缩的串联, 一来是染色, 二来是我们可以将音头和音尾分开处理, 实现更加精细的处理

    或者使用不同压缩比的叠加得到特殊质感的声音

    还是那句话, 如果听不出来, 就没必要画蛇添足, 老老实实用好一个效果器即可

并联

  1. 并联EQ

    我们想让声音变得更亮, 但有不想用提升的方式, 这个时候有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并联EQ, 将并联的部分中低频都切掉, 相当于是变相提升了

  2. 并联压缩

    我们可以将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性的压缩器进行并联, 有晶体管的, 电子管的, 启动时间快的, 启动时间慢的, 各种混合在一块, 得到一个镶了一身金的声音, 大金链子大手表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所以完全看自己喜好啦

    哪怕是同一款压缩器, 也依然可以使用并联, 比如不同的压缩比, 不同的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搭配等等

  3. 并联混响和并联delay

    常规的操作是混响和delay搭配使用, 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多个混响和delay并联搭配

    比如一个短而亮且靠前的混响搭配一个长而暗且靠后的混响, 外加一个大体积氛围混响, 营造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空间, 再加上一个乒乓延迟和单身道延迟, 让声音更厚更宽

    同样的 只用一个混响和一个延迟也不会有人说你不对,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音好听, 而不是比谁堆的效果器多, 比谁的操作更复杂更骚气

不过 不可否认的是, 串联和并联处理能让声音更加丰富刺激, 尤其是并联处理, 如果放在多个音轨上或者总线上,共同元素的增加能提升音轨间的融合度

但是 提升融合度的方式有很多种, 我依然推崇大道至简的手法

把核心的东西搞明白了, 才能进步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压缩之前进行EQ平衡能让声音更加好听

发表于 2021-11-19

前言

之前闲聊过关于先EQ还是先压缩的问题, 详情参见《先EQ还是先压缩》

今天咱们继续, 本文所说的EQ平衡指的是对声音特色频率进行衰减 从而缩小高低频率差距, 实现声音平衡

而本文所说的好听, 严格来说应该称之为平滑和舒服

话不多说, 我们直接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1. 选取一段十来秒的音频进行循环播放, 挂上FabFilter Q2进行频率监测, 这里使用的是一段人声干声, 原始频率如下:

    image-20211119105141727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少冒尖的特色评率凸起

  2. 此时我们加一个压缩看看频率会变成什么样

    image-20211119105501352

    对比之下 我们能明显看到特色频率被削减了不少, 低音量频段被抬起, 使得频率高低动态收窄

    仅凭眼睛看 就能感受到声音比压缩前更加圆润不少

    但这还不够

  3. 我们尝试在压缩之前挂上一个EQ, 先进行特色频率的衰减, 然后再压缩, 最后频率如下图:

    image-20211119111741764

    对比只用压缩的图, 我们能看到频率棱角更少了, 高低频率更加平均

  4. 如果我们在EQ压缩之后再进行一次EQ平衡呢, 这一步大家可以自行尝试一下 然后前后对比音频试听 看看声音是否变得更好听

EQ平衡–>压缩–>EQ平衡, 这一系列流程下来, 我个人感觉, 声音更加的舒服和圆润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截取十几秒音频循环播放?

    人耳的听感是建立在持续声音基础之上 分析某一瞬间的声音频率没有任何意义 必须结合一定时间进行判断 七八秒到十几二十秒我认为是不错的选择

  2. 关于压缩器衰减特色频率

    压缩可以衰减一部分的特色频率 但这种衰减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频率衰减 而是将特色频率比较突出的某个时间位置的整个声音音量往下拉低

    用这种相对隐藏的手段 变相实现特色频率的衰减 从而实现声音频率的高低平衡

压缩 除了控制音量动态之外, 还可以实现特色频率的缓冲 两个都是缩小了高低差距, 但却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主要围绕音量, 后者主要在于频率, 当然后者的实现源自于前者

有点绕 慢慢消化 哈哈

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验,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 那就是压缩前进行EQ平衡可以让声音更好

至于有多好, 那就因人而异了

混音没有固定套路, 你也可以不做EQ平衡, 看个人喜好

我个人一般在EQ压缩之后的再EQ平衡环节, 会优先使用动态EQ进行处理, 毕竟 衰减过多也未必是件好事

关于动态EQ先后顺序

说到动态EQ这里再补充一下, 建议放在动态控制好之后使用, 因为动态不稳的情况下使用动态EQ, 音量小的地方就处理不到, 等到压缩一挂上 没处理到的地方就一下冒了出来, 这就真的成了动态冒尖了, 结果你还得用动态EQ再处理一遍, 何苦呢

当然 个人建议 仅供参考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关于写歌撞曲问题的思考

发表于 2021-11-17

前言

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某某音乐人歌曲抄袭谁谁, 其中就连周杰伦, 王力宏都逃脱不了被戴上抄袭的帽子

实际上对于创作者而言, 写首歌太容易了, 犯不着要去抄谁的歌, 当然有特殊癖好的咱先不说

那么基本上就是在写歌的时候不小心撞了曲, 说到撞曲, 当今古风圈可谓是重灾区

网友A: 怎么这些个古风歌曲听来都一个味儿?

网友B: 古风歌不就是这个味儿嘛 不然还叫古风嘛

网友C: 啥味儿?

网友D: 就这个味啊 音乐听起来不都是音乐味儿嘛

网友A: ……

为何会撞曲

这里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1. 写歌方式有瑕疵
  2. 乐理太薄弱 能扩展的音乐范围有限
  3. 进入舒适圈 过度追求听感

写歌方式有瑕疵

每个人写歌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如有的人先词后曲 有的人先曲后词

在进行旋律创作的时候, 也有很多种方式, 有的仅凭一个旋律动机无和弦约束, 随意延展, 有的按照和弦进行进行动机发展, 等等, 有兴趣可参考之前文章《音乐创作的几种引导方式》

很多人习惯将脑海中产生的旋律用midi记录下来, 然后凭着乐感进行发展, 那么这种方式大概率会撞曲

缘何? 这就得分析下我们大脑的运作原理了

一个难看的人看久了, 便不再像最初那样看不顺眼

一首难听的歌听的次数多了, 便也逐渐顺耳

因此 熟悉的旋律总是相对要更好听, 而新旋律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无论是谁来创作, 都太概率会选择前者

谁也不想自己写出的歌是难听的吧

这就导致了创作者在没有严格框架约束的前提下, 容易陷入到了一个熟悉旋律的环境中而不自知

创作结束后反而还洋洋得意, 觉得自己写的歌还挺好听

而所谓的好听, 其实只不过是耳朵已经习惯了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撞曲的歌几乎和创作者常听的歌很雷同, 换句话说说, 从撞曲的目标歌曲上可以发现出创作者经常听了哪些歌

比如W力宏的有首歌似乎和欧美某位女歌手的歌有些相似

W绎龙的一些歌和贾斯汀比伯的某首歌有些相似

…..

喜欢什么样的歌, 就容易创作出与其相类似的歌?

以上结论只是个人经验推断, 无科学根据, 仅供讨论参考

为了验证不同写歌方式存在的弊端, 我尝试了这种创作方式, 我的第三张专辑《茶余饭后》中有一部分歌都是采用类似这种创作方式, 写出来的歌和我之前的歌曲有很大不同, 总感觉有些熟悉, 但是自己却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在这之前写的歌我自己都嫌弃, 不太愿意听, 反到是这张专辑几首歌我觉得还不错

那很有可能是撞曲, 具体撞了谁, 只能靠网友听辨了, 创作者本身其实是听不太出来的, 要是自己能知道那就不会往这个方向写了

乐理太薄弱 能扩展的音乐范围有限

为了好听, 写歌时大量使用烂大街的经典和声走向, 比如1-6-4-5

经典的和声, 经典的味道, 大众易接受, 但是也极易撞曲

音乐虽然总共只有12个音, 但音乐可玩的地方那多了去了, 单说有调性音乐, 光调式就不下十来种, 且不说无调式音乐了, 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穷尽

关于调性, 有兴趣可查阅《关于歌曲的调性》

音乐, 说简单也简单, 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 简单到人人都能创作, 复杂, 复杂到头晕目眩, 任何一门技能, 想要吃透, 都不容易, 下功夫是必须的, 如果想要一直走下去的话

回到主题, 如果只会大调, 只用经典套路, 难保不会撞曲

进入舒适圈 过度追求听感

新鲜的东西总是刺激的, 对于商业音乐而言, 新鲜的东西意味着风险, 如果创作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 传唱度和旋律的顺耳度

那么这种命题作文 就很容易被迫撞曲

因为这样写, 相对好听, 大众喜欢, 有流量, 能卖钱

而那些费劲心思创作出来的不那么顺耳的歌, 反倒无人问津

这种天差地别, 一下子就腐蚀了创作者的心, 不自主地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粉丝喜欢, 自己也开心, 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避免撞曲

于创作者而言, 肯定是极力避免撞曲的, 不然被听众误认为是抄袭, 放谁身上都不会太爽

想要避免撞曲, 方法也很简单, 换个调式写就完事了

什么? 你只会大调?

好吧, 那就换个新鲜点的和弦进行吧

什么? 你只会弹1-6-4-5?

好吧 先补补乐理吧

在这里, 总结了以下几点规避方法:

  1. 尝试不同的写歌方式, 别忘了人的嘴巴也相当于是一个乐器哦, 而且是最灵活最有生命力的乐器, 好好利用它
  2. 尝试不同调式, 不同风格的创作, 记住 音乐没有好不好听, 只有喜不喜欢 基础乐理要掌握
  3. 尝试摆脱听众的束缚, 做回自己, 不忘初衷, 方得终始

总结

玩音乐, 就是为的开心和舒服, 你若真爱, 便无所顾忌

我可能比较懒, 很多实验性的歌曲兴许也撞了曲, 但是无所谓了, 依然发表, 留个纪念

抄袭 这辈子是不可能抄袭的, 语音便签里还有一大堆歌没编完呢 还有好些调式都还没玩透呢 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抄袭啊

如果有 那也是我抄我自己

再次声明, 本站所有的理论都是博主个人主观想法,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关于如何保持持续创作力的浅显思考

发表于 2021-11-09

前言

有太多的人已经停止了创作, 开始步入安逸生活

不是能力衰退, 而是动力不足

下班回家的路上偶然思考到这个问题,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粗浅想法

保持创作力的方法

我认为 保持持续创作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满足 不成熟

这样才能不停有新鲜的东西出来 所谓新鲜是相对而言 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已经玩腻了

如果腻了怎么可能继续创作 所以一定不能腻

任何技能发展的过程都是由青涩再到成熟, 音乐学习也不例外, 许许多多音乐人伴随着我们成长, 同时我们也见证着他们的进步

很多音乐人的作品中都存在学习和探索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王力宏的歌 每张专辑都能感受到他的探索气息

‌除此之外还有许嵩早期的作品 不仅有很多模仿的痕迹 而且也有许多奇思妙想

‌在创作领域 不会和不够 并不是劣势 反倒是啥都会了 也就没啥意思了 丧失了激情和动力

‌人总是需要刺激才弄保持活力 无论是好奇心 新鲜感 还是精神乃至身体欲望

最后

‌感谢自己啥都不懂 啥也不会

在音乐领域 我还是新手 我还能创作!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混音中各音轨共同的元素越多融合度越高

发表于 2021-11-08

前言

数字混音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声音融合度的问题, 我们混音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所有个音轨声音融为一体, 相互联动 而不是各响各的

当我们对各个声音进行EQ分层后 声音的干净和清晰度得到提升, 但是声音融合度却下降了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下拉音量推子, 使声音陷进其他声音里, 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出现声音被埋没

另一部分人, 会尝试增加声音的低频, 低频越多, 声音变得温暖, 融合度也提升了, 但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得声音浑浊

剩下一部分人通常的做法就是添加各种效果器, 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混响, 混响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声音的融合度, 原因是因为各个音轨的频率被放大拓宽, 音轨间重合交叉的频率增多

但混响不能加太多, 否则声音变得混乱, 那之前的EQ分层就白做了

我们不禁思考, 融合度的本质是什么, 上面混响的例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共同元素

也就是说, 音轨之间共同的元素越多, 融合度越高, 这个所谓的元素, 可以使频率, 可以是某种染色, 甚至是噪音

如果不信, 你可以将所有的音轨发送到一个fx轨道, 然后在这个轨道中添加压缩效果器, 或者磁带饱和, 嫩色效果器等等, 也就是所谓的并联效果, 这部分效果的量可以调得非常低, 我一般加-35db左右, 看看是否整体更加融合了

轻微的量, 效果却很明显, 这并不是什么新颖技巧, 我们混音一直都在用, 典型的就是混响效果器, 如果所有的音色都添加了相同的混响, 唯独人声不添加, 那么听起来, 感觉人声格格不入

而只要稍微给人声加上混响, 哪怕只是一丁点, 那么这种分离感立马就会下降不少

总线处理

为什么总线处理能提升融合度 我想已经不用再过多解释了, 道理相似

总结

提升融合度的技巧很简单, 就是共同的元素, 以下列出我个人的常用手法, 不是标准, 仅做交流参考, 比如:

  • 所有音轨使用相同类型的EQ 压缩器
  • 所有音轨压缩器的释放时间保持一致性 律动一致
  • 所有音轨发送相同类型的混响
  • 所有音轨并联效果处理
  • 总线处理, 比如鼓组总线压缩, 合唱总线等等

混音初学者

大部分刚开始接触混音的同学, 总是听不出来融合度的变化, 很正常

没有经过混音处理的声音,胶着在一起, 即便声音浊, 但是融合度足够, 自然感觉也挺好

但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声音干净清晰有力, 先解决这个问题, 再考虑增加融合度, 而不能为了融合度任凭声音打架而不理会

补充

最近在B站看到某位老师使用开盘机给每个音轨过带, 融合度瞬间提升, 其中的原理, 我猜测和我给大家介绍的共同元素理论 也许有相通之处 , 参考视频如下:

另外格莱美大师Andrew Scheps, 也曾提到他在混音中会大量使用多音轨并联压缩, 确保整体声音相互联动 一旦某个声音过大, 那么分离感会非常明显, 视频如下:

多轨的并联压缩,以及编组或者总线压缩 一方面给音轨增加了共同元素, 另一方面压缩的低抬高压效果, 相当于是变相进行了音量平衡, 可谓是一举两得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是音量平衡没做好还是混音没到位

发表于 2021-11-08

前言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 你的音量平衡没做好, 人声太突出了, 底鼓太突出了等等

真的是音量平衡的问题吗, 还是说是因为混音没处理到位, 声音太过分离了?

我偶尔会听到一些国外的音乐, 他们的人声非常响, 几乎是站在了最前面, 但是整体融合度却做得非常好, 不会让人感觉很突兀

声音的摆位本来就是各有所爱, 有人喜欢突出人声, 有人喜欢突出鼓组, 甚至有人直接将人声当做伴奏乐器用, 用其他某个音色代替主旋律位置

你能说人家有错吗, 或者说人家平衡没做好?

我个人认为, 只要融合度解决了, 那么突出谁完全看自己, 如果是给客户做, 那就看客户的喜好

没有非得说什么风格就必须什么样的平衡, 即便出来的结果让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觉得不伦不类, 那又如何

经验本就是束缚创新的枷锁, 就好比情歌编曲就应该像港台歌曲那样式来, 这是前人经验, 我们模仿者来这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按照这个套路来, 这也没有错

一代新人替旧人, 随着时间的更迭, 你那在前辈眼中所谓的不伦不类, 也许就成为了后辈眼中的主流

无数的历史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

音量和融合度

回到混音 某个声音音量大一些 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只需要确保每个音轨声音都能被听清, 同时保持足够的融合度, 其实就可以了

我个人认为, 音量平衡是混音的结果, 而不是过程, 也就是说 混音到位了, 平衡自然也就到位了, 并不是音量平衡好了才得到一个好的混音

混音的目标就是清晰度和融合度 冲着这个目标去就就不会有问题

比如 如果某个音轨音量过大, 大到把其他乐器都掩盖住了, 为了让其他乐器声音清晰听见 你自然会把音量降下来

混音第一步先做音量平衡??

网上很多教程提到说 混音第一步 先把音量平衡做好, 音量搞定了混音就完成了50%

我以前也尝试过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 如果说不加效果器 光音量推子做混音的话, 效果很好

但是混音不可能不加效果器, 一旦我把EQ分层 那么原来的音量平衡就已经开始失效了, 然后还得重新回过头来调整音量平衡, 等总线压缩一挂上, 你有会发现先还不如不调整音量

平衡个寂寞

还是那句话 音量平衡是结果, 而不是过程, 目标不一样 手段自然也不同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周期越长对创作越不利

发表于 2021-11-02

前言

这里的周期 指的是创作周期

周期越长 对创作越不利

一段旋律反反复复修改, 修改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变味 最后导致难产

很多人都是如此

好的作品留给下一首

我的创作理念是 永远把好的作品留给下一首

这样 不仅保证了创作的流畅度 同时能保持创作的激情

一上来就想做到完美, 起点太高, 反而飞不起来

一气呵成

我的创作过程基本上是一气呵成

别跟我说 写的歌很烂 不好听 或者没深度编曲不够屌等等

音乐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 非常主观的东西 没有好与不好 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从商业的角度 能卖个好价钱 被大众所接受喜欢就是好作品

从个人角度 能抒发自身情感 传达想法 让自己舒服开心 那就是好作品

束缚自己的永远不会是别人

不只是音乐人, 对于所有创作者而言 束缚自己的永远是自身的想法, 而不是别人的眼光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混音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审美和听力

发表于 2021-10-29

对比

混音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 审美和听力

技巧和方法则是其次

而审美和听力的提升靠的就是对比

为什么我们看以前的电视电影会感觉以前画质不如现在?

如果科技不进步 我们估计一直看着黑白电视 而且也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对劲 然而现在让我们看黑白电视 你是否还能忍受
人类的审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被动提升 视频的画质越来越好 音乐音质越来越好 动漫人物动作表情制作得越来越来细腻

我们能感知到它们的不同和变化 其本质在于对比

在混音中 这一点亦是如此 我们不仅要把我们的混音作品和别人的混音作品对比 同时在使用不同的效果器是也要时刻对比试听 反复不断地分析思考 怎么样能使得声音更好听 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尝试 把耳朵训练得越来越灵敏

那么 最终你能听到 那你就能做到

能听到声音太闷 就能想办法减少闷感 让声音变得通透 如果听不出来 那自然无从下手

监听设备

另外 对于混音而言 需要配合好的监听设备 良好的设备能让你的混的声音在任何设备上都听起来差不多 不会一个设备好听 另一个难听

不用担心自己当下混的是否难听或者水平不够, 而应该要考虑的是让自己不断进步, 超越昨天的自己

一切痛苦来源于与别人比较, 一切幸福来源于超越昨天的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

有瓣音频 – 有伴你我,更多编曲混音技术尽在有瓣音频

123…13

有瓣音频

125 日志
19 标签
RSS
© 2022 有瓣音频
本站总访问量次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v5.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