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某某音乐人歌曲抄袭谁谁, 其中就连周杰伦, 王力宏都逃脱不了被戴上抄袭的帽子
实际上对于创作者而言, 写首歌太容易了, 犯不着要去抄谁的歌, 当然有特殊癖好的咱先不说
那么基本上就是在写歌的时候不小心撞了曲, 说到撞曲, 当今古风圈可谓是重灾区
网友A: 怎么这些个古风歌曲听来都一个味儿?
网友B: 古风歌不就是这个味儿嘛 不然还叫古风嘛
网友C: 啥味儿?
网友D: 就这个味啊 音乐听起来不都是音乐味儿嘛
网友A: ……
为何会撞曲
这里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 写歌方式有瑕疵
- 乐理太薄弱 能扩展的音乐范围有限
- 进入舒适圈 过度追求听感
写歌方式有瑕疵
每个人写歌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如有的人先词后曲 有的人先曲后词
在进行旋律创作的时候, 也有很多种方式, 有的仅凭一个旋律动机无和弦约束, 随意延展, 有的按照和弦进行进行动机发展, 等等, 有兴趣可参考之前文章《音乐创作的几种引导方式》
很多人习惯将脑海中产生的旋律用midi
记录下来, 然后凭着乐感进行发展, 那么这种方式大概率会撞曲
缘何? 这就得分析下我们大脑的运作原理了
一个难看的人看久了, 便不再像最初那样看不顺眼
一首难听的歌听的次数多了, 便也逐渐顺耳
因此 熟悉的旋律总是相对要更好听, 而新旋律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无论是谁来创作, 都太概率会选择前者
谁也不想自己写出的歌是难听的吧
这就导致了创作者在没有严格框架约束的前提下, 容易陷入到了一个熟悉旋律的环境中而不自知
创作结束后反而还洋洋得意, 觉得自己写的歌还挺好听
而所谓的好听, 其实只不过是耳朵已经习惯了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撞曲的歌几乎和创作者常听的歌很雷同, 换句话说说, 从撞曲的目标歌曲上可以发现出创作者经常听了哪些歌
比如W力宏的有首歌似乎和欧美某位女歌手的歌有些相似
W绎龙的一些歌和贾斯汀比伯的某首歌有些相似
…..
喜欢什么样的歌, 就容易创作出与其相类似的歌?
以上结论只是个人经验推断, 无科学根据, 仅供讨论参考
为了验证不同写歌方式存在的弊端, 我尝试了这种创作方式, 我的第三张专辑《茶余饭后》中有一部分歌都是采用类似这种创作方式, 写出来的歌和我之前的歌曲有很大不同, 总感觉有些熟悉, 但是自己却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在这之前写的歌我自己都嫌弃, 不太愿意听, 反到是这张专辑几首歌我觉得还不错
那很有可能是撞曲, 具体撞了谁, 只能靠网友听辨了, 创作者本身其实是听不太出来的, 要是自己能知道那就不会往这个方向写了
乐理太薄弱 能扩展的音乐范围有限
为了好听, 写歌时大量使用烂大街的经典和声走向, 比如1-6-4-5
经典的和声, 经典的味道, 大众易接受, 但是也极易撞曲
音乐虽然总共只有12个音, 但音乐可玩的地方那多了去了, 单说有调性音乐, 光调式就不下十来种, 且不说无调式音乐了, 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穷尽
关于调性, 有兴趣可查阅《关于歌曲的调性》
音乐, 说简单也简单, 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 简单到人人都能创作, 复杂, 复杂到头晕目眩, 任何一门技能, 想要吃透, 都不容易, 下功夫是必须的, 如果想要一直走下去的话
回到主题, 如果只会大调, 只用经典套路, 难保不会撞曲
进入舒适圈 过度追求听感
新鲜的东西总是刺激的, 对于商业音乐而言, 新鲜的东西意味着风险, 如果创作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 传唱度和旋律的顺耳度
那么这种命题作文 就很容易被迫撞曲
因为这样写, 相对好听, 大众喜欢, 有流量, 能卖钱
而那些费劲心思创作出来的不那么顺耳的歌, 反倒无人问津
这种天差地别, 一下子就腐蚀了创作者的心, 不自主地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粉丝喜欢, 自己也开心, 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避免撞曲
于创作者而言, 肯定是极力避免撞曲的, 不然被听众误认为是抄袭, 放谁身上都不会太爽
想要避免撞曲, 方法也很简单, 换个调式写就完事了
什么? 你只会大调?
好吧, 那就换个新鲜点的和弦进行吧
什么? 你只会弹1-6-4-5?
好吧 先补补乐理吧
在这里, 总结了以下几点规避方法:
- 尝试不同的写歌方式, 别忘了人的嘴巴也相当于是一个乐器哦, 而且是最灵活最有生命力的乐器, 好好利用它
- 尝试不同调式, 不同风格的创作, 记住 音乐没有好不好听, 只有喜不喜欢 基础乐理要掌握
- 尝试摆脱听众的束缚, 做回自己, 不忘初衷, 方得终始
总结
玩音乐, 就是为的开心和舒服, 你若真爱, 便无所顾忌
我可能比较懒, 很多实验性的歌曲兴许也撞了曲, 但是无所谓了, 依然发表, 留个纪念
抄袭 这辈子是不可能抄袭的, 语音便签里还有一大堆歌没编完呢 还有好些调式都还没玩透呢 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抄袭啊
如果有 那也是我抄我自己
再次声明, 本站所有的理论都是博主个人主观想法,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