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压缩器其实就是一个塑型器,除了控制声音动态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塑型
各个参数的作用
- 压缩比:决定了声音的松紧软硬,低压缩比声音松弛柔软,高压缩比声音紧致刚挺有力,比如 2:1 的原生钢琴配合小力度的音符,听起来就跟电钢一般舒适柔软,特别适合抒情风格歌曲
- 启动时间:决定了音头的形状,较大的启动时间音头偏肥大,较小的时间音头偏颗粒状。以底鼓为例,30ms 的启动时间听起来就像一个没有打足气的篮球在地上弹跳,而 10ms 的启动时间就如打了非常足的气的篮球,和地面接触面很少,弹性十足。
- 释放时间:决定了音尾的持续时间,较短的释放时间,声音听起来更加干净利落,富有冲击力和节奏感,无形之中给人一种靠前的感觉。而较长的释放时间,声音听起来相对模糊,但沉稳且饱满,富有延绵感,融合度较高,听感上会相对靠后一些。短释放就犹如活跃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长释放就如温润沉稳的长者。我们不难发现,节奏性乐器通常会使用短的释放时间,长音乐器则使用长的释放时间。
- 压缩量:阈值控制压缩量,我们在调节阈值时可以通过 VU 表来观察具体的压缩量值。压缩量越大,音量越平均,声音听起来会更饱满靠前,较小的压缩量,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
- 增益衰减量:Gain 推杆控制增益衰减量,用于补偿压缩过后的音量不足,通常 Gain 值和压缩量值保持一致,这个相对简单一些。
释放时间注意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释放时间需要跟随歌曲的律动,也就是依据歌曲 bpm 来进行计算,否则声音会听起来要么过快要么拖沓。
关于释放时间的计算工具, 可以参见《常见乐器压缩器释放时间计算器》
那么,在编曲丰富的混音中,不同乐器的释放时间该如何分配呢?
它就像是一张全家福,小孩子站在前面,大人站后面,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前排,晚辈在后排。取决于你想让声音更活跃靠前,还是稳稳的盘在后方。😉
释放时间的分配
核心原则是:根据乐器在歌曲中的”角色”和”节奏重要性”来分层设置释放时间。
这里以抒情歌曲为例, 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示范
首先,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来处理这个问题:
释放时间分配策略:构建混音深度层次
想象你的混音是一个舞台,有前景、中景和背景。释放时间的设置直接影响乐器在这个舞台上的前后位置。
第一层:前景(最靠前)— 与节奏严格同步的短释放
- 乐器:底鼓、军鼓、主唱。
- 释放时间:短到中等,严格跟随歌曲BPM计算(例如,1/8音符或1/4音符的时长)。
- 目的:创造节奏冲击力和瞬态清晰度。短释放让压缩器在每次打击或每个字结束后快速复位,为下一次冲击做好准备。这保证了节奏骨架的干净利落和主唱每个字的清晰度,使他们牢牢定位于混音的最前沿。
- 技巧:对底鼓和军鼓,释放时间可以短至50-150ms;对主唱,可以根据歌曲速度设定在100-300ms,以确保尾音自然。
第二层:中景(支撑层)— 中等或自动释放
- 乐器:节奏吉他、钢琴、合成器铺垫、贝斯。
- 释放时间:中等长度(例如300ms至400ms),或使用压缩器的”Auto(自动)”释放功能。
- 目的:创造体感、连贯性和支撑力。这些乐器为前景的明星提供和声与节奏的支撑,它们不需要像底鼓一样尖锐的冲击力,但需要饱满的身体来填充混音。中等释放时间能让音符更连贯,声音更厚实。Auto释放是这里的”秘密武器”,它能根据输入信号智能调整释放时间,避免人为设置不当导致的不自然感。
- 效果:它们会自然地位于主唱和鼓的后面,但又比背景层靠前,形成一个扎实的中间层。
第三层:背景/氛围层 — 较长的释放时间
- 乐器:环境混响、氛围Pad、长音合成器、背景和声。
- 释放时间:较长(例如400ms至1秒甚至更长)。
- 目的:创造空间感和氛围感,而非节奏感。长释放时间会让压缩效果持续更久,将声音的尾音平滑地”拉长”,使其与其他声音融合在一起。这有效地将它们”推”向混音的深处,营造出宽阔的背景。
- 效果:这些声音不会被清晰地听到,但一旦关掉,混音会立刻变得干瘪。它们构成了混音的”空气”和深度。
进阶技巧:超越静态设置
1. 侧链压缩:创造”呼吸感”的终极武器
这是分配释放时间的动态方法。例如,为贝斯设置一个较短的释放时间,但用底鼓作为侧链触发信号。这样,每当底鼓响起,贝斯的压缩器就会启动,音量被拉低;底鼓结束后,贝斯再根据设定的释放时间”淡入”回来。这就在两者之间创造了清晰的层次和节奏上的”呼吸感”,避免了低频的打架。
2. 分层压缩:同一个乐器的内外层次
对于一个复杂的音源(如人声),可以结合两种释放时间:
- 第一台压缩器1176(快速):高阈值,短启动/短释放,专门用于控制过大的峰值(比如某个突然唱响的字),不影响整体动态。
- 第二台压缩器LA-2A(塑形):低阈值,短启动/中等释放,用于塑造声音的整体密度和响度,让它靠前。这样,人声内部也有了层次:峰值被控制,身体被增强,整体既稳定又自然。
从技术到艺术
关于释放时间分配表格总结如下:
| 层次 | 乐器举例 | 释放时间策略 | 目的 |
|---|---|---|---|
| 前景 | 底鼓、军鼓、主唱 | 短,与BPM同步 | 冲击力、清晰度、绝对靠前 |
| 中景 | 节奏吉他、贝斯、钢琴 | 中/Auto | 体感、连贯性、支撑力 |
| 背景 | 混响、Pad、和声 | 长 | 空间感、氛围感、深度 |
总结
通常来说,慢节奏的抒情歌曲整体会使用较短的启动释放时间,快节奏的动感歌曲使用较短的启动释放时间。这样听起来会更加符合歌曲的意境。
当然了,你如果反着来干也没有人会说你,这个全凭个人喜好,无对错之分。
现在有很多伤感的抒情歌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华而不实的风格,为了秀技巧而牺牲情感,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歌曲是为情感而服务的,尤其是流行歌。但凡能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歌,那就是好歌。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