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压缩器其实就是一个塑型器,除了控制声音动态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塑型
各个参数的作用
- 压缩比:决定了声音的松紧软硬和力度强弱,低压缩比声音松弛柔软,高压缩比声音紧致刚挺有力,比如 2:1 的原生钢琴配合小力度的音符,听起来就跟电钢一般舒适柔软,特别适合抒情风格歌曲
- 启动时间:决定了音头的形状,较大的启动时间音头偏肥大,较小的时间音头偏颗粒状。以底鼓为例,30ms 的启动时间听起来就像一个没有打足气的篮球在地上弹跳,而 10ms 的启动时间就如打了非常足的气的篮球,和地面接触面很少,弹性十足。不同的音头形状, 意味着不同的音色性格.
- 释放时间:主要控制音尾的起伏,较短的释放时间,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干净利落,富有冲击力和节奏感,无形之中给人一种靠前的感觉。而较长的释放时间,声音听起来更平滑自然, 虽然相对模糊,但沉稳且松弛,富有延绵感,融合度较高,听感上会相对靠后一些。短释放就犹如活跃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长释放就如温润沉稳的长者。我们不难发现,节奏性乐器通常会使用短的释放时间,长音乐器则使用长的释放时间。
- 压缩量:阈值控制压缩量,我们在调节阈值时可以通过 VU 表来观察具体的压缩量值。压缩量越大,音量越平均,声音听起来会更饱满靠前,较小的压缩量,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
- 增益衰减量:Gain 推杆控制增益衰减量,用于补偿压缩过后的音量不足,通常 Gain 值和压缩量值保持一致,这个相对简单一些。
启动时间的用法
在声音塑形方面
如果你想要一个宽广肥大且自然的声音, 那么使用较大的启动时间, 比如20ms以上, 但不要超过50ms
如果你想要一个非常紧致狭窄且有穿透力的声音, 那么使用较小的启动时间, 比如5ms以下
在丰富嘈杂的编曲中, 小启动时间比大启动时间更容易被听见, 这就好比小石粒和大石头, 透过有限的观光小口子, 我们只能看见大石头的一部分, 而小石粒却能被完整的看见.
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敲门和拍门区别, 小的启动时间听起来像是指关节敲门, 长的释放时间则听起来像手掌拍门.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 上面我们提到了, 启动时间决定的了音头的形状, 而不同的音头形状, 意味着不同的音色性格。甜妹还是御姐, 温柔还是火辣, 你想让声音变成什么样的性格, 取决于我们自己
当然了, 如果你把所有的乐器设置相同的启动时间, 就好比所有乐器都是差不多的网红整容脸, 那就傻傻分不清楚, 整个混音既没有层次感也缺乏清晰辨识度.
我们需要给乐器赋予适合它的性格. 所以, 从理论上来讲:
- 乐器的启动时间的设置大致都是小范围固定的, 不会偏差太多, 这是音色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大人穿大鞋, 小人穿小鞋, 各领风骚.
- 混音中, 相同频段的乐器, 启动时间尽量不要设置一样的数值, 避免声音打架.
在控制动态方面
节奏较快的歌曲, 为了能迅速抓住瞬态, 我们不得不使用较小的启动时间
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有疑问, 假如我既想要自然的声音, 又想要控制瞬态, 岂不是有冲突?
这其实不是二选一的问题, 而是处理顺序的问题, 假如声音没有动态上的问题, 那么压缩器的主要目的就是塑形, 如果声音动态起伏不定, 那么先控制动态, 然后再进行塑形, 两者并不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使用两个压缩器来处理人声, 比如经典的1176+LA-2A压缩链,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一下.
释放时间注意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释放时间需要跟随歌曲的律动,也就是依据歌曲 bpm 来进行计算,否则声音会听起来要么过快要么拖沓。
按照 BPM 计算 释放时间 量化的优势
- 极致的节奏同步性:由于所有时间参数都源于同一个节奏“量子”,压缩器的启动和释放动作会与音乐的最小节奏单位高度同步。这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与音乐律动不和谐的“随机”压缩效果。
- 内在的协调性:如果对同一首歌里的多个压缩器(比如人声、贝斯、鼓总线)都采用这个时间体系,它们会在一个统一的节奏网格上工作,有助于混音的整体性和清晰度,减少不同处理器之间相位或调制冲突造成的浑浊感。
- 律动和清晰度: 释放时间如果不按照歌曲的音乐节拍来设置的话, 很容易影响到声音的律动和清晰度, 对的释放时间, 声音通透清晰, 不会有律动阻塞感, 而有偏差的释放时间, 哪怕相差10ms, 也会出现浑浊感, 或者说压缩器带来的染色痕迹
关于释放时间的计算工具, 可以参见《常见乐器压缩器释放时间计算器》
那么,在编曲丰富的混音中,不同乐器的释放时间该如何分配呢?
它就像是一张全家福,小孩子站在前面,大人站后面,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前排,晚辈在后排。取决于你想让声音更活跃靠前,还是稳稳的盘在后方。😉
释放时间的分配
核心原则是:根据乐器在歌曲中的”角色”和”节奏重要性”来分层设置释放时间。
这里以抒情歌曲为例, 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示范
首先,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来处理这个问题:
释放时间分配策略:构建混音深度层次
想象你的混音是一个舞台,有前景、中景和背景。释放时间的设置直接影响乐器在这个舞台上的前后位置。
第一层:前景(最靠前)— 与节奏严格同步的短释放
- 乐器:底鼓、军鼓、主唱。
- 释放时间:短到中等,严格跟随歌曲BPM计算(例如,1/8音符或1/4音符的时长)。
- 目的:创造节奏冲击力和瞬态清晰度。短释放让压缩器在每次打击或每个字结束后快速复位,为下一次冲击做好准备。这保证了节奏骨架的干净利落和主唱每个字的清晰度,使他们牢牢定位于混音的最前沿。
- 技巧:对底鼓和军鼓,释放时间可以短至50-150ms;对主唱,可以根据歌曲速度设定在100-300ms,以确保尾音自然。
第二层:中景(支撑层)— 中等或自动释放
- 乐器:节奏吉他、钢琴、合成器铺垫、贝斯。
- 释放时间:中等长度(例如300ms至400ms),或使用压缩器的”Auto(自动)”释放功能。
- 目的:创造体感、连贯性和支撑力。这些乐器为前景的明星提供和声与节奏的支撑,它们不需要像底鼓一样尖锐的冲击力,但需要饱满的身体来填充混音。中等释放时间能让音符更连贯,声音更厚实。Auto释放是这里的”秘密武器”,它能根据输入信号智能调整释放时间,避免人为设置不当导致的不自然感。
- 效果:它们会自然地位于主唱和鼓的后面,但又比背景层靠前,形成一个扎实的中间层。
第三层:背景/氛围层 — 较长的释放时间
- 乐器:环境混响、氛围Pad、长音合成器、背景和声。
- 释放时间:较长(例如400ms至1秒甚至更长)。
- 目的:创造空间感和氛围感,而非节奏感。长释放时间会让压缩效果持续更久,将声音的尾音平滑地”拉长”,使其与其他声音融合在一起。这有效地将它们”推”向混音的深处,营造出宽阔的背景。
- 效果:这些声音不会被清晰地听到,但一旦关掉,混音会立刻变得干瘪。它们构成了混音的”空气”和深度。
进阶技巧:超越静态设置
1. 侧链压缩:创造”呼吸感”的终极武器
这是分配释放时间的动态方法。例如,为贝斯设置一个较短的释放时间,但用底鼓作为侧链触发信号。这样,每当底鼓响起,贝斯的压缩器就会启动,音量被拉低;底鼓结束后,贝斯再根据设定的释放时间”淡入”回来。这就在两者之间创造了清晰的层次和节奏上的”呼吸感”,避免了低频的打架。
2. 分层压缩:同一个乐器的内外层次
对于一个复杂的音源(如人声),可以结合两种释放时间:
- 第一台压缩器1176(快速):高阈值,短启动/短释放,专门用于控制过大的峰值(比如某个突然唱响的字),不影响整体动态。
- 第二台压缩器LA-2A(塑形):低阈值,短启动/中等释放,用于塑造声音的整体密度和响度,让它靠前。这样,人声内部也有了层次:峰值被控制,身体被增强,整体既稳定又自然。
从技术到艺术
关于释放时间分配表格总结如下:
| 层次 | 乐器举例 | 释放时间策略 | 目的 |
|---|---|---|---|
| 前景 | 底鼓、军鼓、主唱 | 短,与BPM同步 | 冲击力、清晰度、绝对靠前 |
| 中景 | 节奏吉他、贝斯、钢琴 | 中/Auto | 体感、连贯性、支撑力 |
| 背景 | 混响、Pad、和声 | 长 | 空间感、氛围感、深度 |
关于人声的启动释放时间探讨
人声不同于伴奏乐器, 听众的焦点基本都在人声上, 稍微有些瑕疵就会被感知出来, 针对人声, 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首先就是声音音高的稳定性,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音的融合度和专业度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人声演唱音准是否有问题, 都需要挂一个修音插件, 目的是为了让声音更平稳, 它从某个角度上其实也充当了压缩器的功能:

如果不稳定的地方过多, 或者比较严重, 就会造成人声听起来”出戏”
以下图为例子:
| 启动时间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1-5ms | 最大稳定性 | 损失自然感 | 问题严重的录音 |
| 5-10ms | 良好平衡 | 轻微损失动态 | 大多数商业人声 |
| 10-20ms | 保持自然 | 暴露问题 | 优秀歌手的录音 |
声音的稳定性问题基本都隐藏在音头和音尾的细节里, 短启动时间可以掐掉音头的颗粒细节, 而长的释放时间可以压制冒头的音尾
也就是说, 短启动时间+长释放时间的方案, 可以大幅度”平滑”或”掩盖”演唱中的不稳定性
由于较长的释放时间, 人声听起来会稍微偏软, 此时再配合较高的压缩比, 比如由3:1改成4:1, 声音则会很明显地立起来.
知晓原理后, 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来处理人声了, 方案有很多种:
- 直接使用一个压缩器: 为其设置短的启动时间+长的释放时间+高压缩比
- 使用两个压缩器串联: 第一个使用短的启动时间+短的释放时间+高压缩比, 第二个使用较长的启动时间+较长的释放时间+低压缩比. 比如上面提到的1176+LA2A串联方案
- 使用并联压缩: 将人声发送到一个辅助轨道, 原始轨道使用较长的启动时间, 保留自然感, 辅助轨道使用端的启动时间+高度压缩, 两者按比例进行混合, 比如原始轨道70%, 辅助轨道30%
- 使用分轨并行压缩: 将人声分流到两条或多条辅助轨道, 原始轨道不输出音频, 然后在辅助轨道上, 分别插入压缩器并设置不同参数, 接着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
避免给乐器设置完全相同的释放时间
尽可能避免为所有乐器设置完全相同的释放时间,这是为了
1. 避免“集体泵动”,减少浑浊感
* 如果多个乐器(尤其是频率范围相近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合成器)的压缩器以相同的节奏同时“呼吸”(增益恢复),它们的音量会同步起伏。这种集体的、规律性的波动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浑浊感”和“不稳定性”,听起来整个混音像是在轻微地“跳动”,而不是一个稳固的整体。
* 错开释放时间,让每个乐器的动态变化节奏“随机化”,可以有效地平滑整体的动态总和,使混音背景更稳定、更清晰。
2. 增强分离度和清晰度,获得深度方向的层次感
* 当不同乐器的压缩器在不同时间点恢复时,它们会“错峰”突出。这种微小的动态差异有助于大脑更好地区分各个声部。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树木高低错落,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围墙,反而显得层次丰富,每一株植物都清晰可辨。
3. 创造更自然、更有音乐性的律动
* 真实的乐队演奏中,每个乐手的动态响应和“呼吸感”本来就是微秒级差异的。错开释放时间是在模仿这种自然的、有机的动态交互,而不是死板的机械运动。这能让你的混音听起来更生动、更有“人味”。相同的释放时间确实可以增加融合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总线中我们会添加压缩器,来让所有乐器共同呼吸,形成一个具有粘合性和凝聚力的整体,同时它也会牺牲一部分的清晰度,但这是一种为了获得更重要的整体效益而进行的“可控的牺牲”。
这就像做一道汤,单独烹饪每种食材(单轨处理)可以保留其原味,但最后将它们放入一锅高汤中慢炖(总线压缩),虽然牺牲了部分食材的独立性原味,却得到了味道融合、香气浓郁的汤品。
表格总结如下:
| 方面 | 单轨压缩(错开释放时间) | 总线压缩(统一释放时间) |
|---|---|---|
| 主要目标 | 控制单个乐器的动态,增强分离度 | 将所有乐器粘合为一個整体,创造统一的“呼吸感” |
| 对清晰度的影响 | 增强:通过避免冲突来提升 | 可能降低:所有乐器同步音量波动可能导致细微的掩蔽 |
| 整体效益 | 局部优化 | 整体凝聚力、响度、商业感、音乐律动 |
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组合
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共有四种组合:
快压慢放: 声音会更加稳定,适用于人声、PAD、长音贝斯等
慢压快放: 能保留声音的颗粒细节 同时获得更强的律动感和冲击力 适用于鼓组,节奏吉他,短音贝斯 由于这个组合声音比较冲,配合低压缩比 可以获得更加温和的效果
快压快放: 主要控制瞬态
慢压慢放: 主要控制音尾
| 组合 | 听觉感受 | 典型应用场景 |
|---|---|---|
| 快压快放 | 强力控制,声音变平,可能不自然 | 控制动态极大的源,如底鼓、尖锐的人声 |
| 慢压慢放 | 温和、透明,保留自然动态 | 总线压缩、轻柔的人声、原声吉他 |
| 快压慢放 | 平稳、饱满,现代感强 | 人声、贝斯、合成Pad,使其靠前且稳定 |
| 慢压快放 | 有冲击力、有颗粒感、有节奏感 | 军鼓、贝斯、节奏吉他,增强瞬态和动感 |
注:这里的快慢临界点可以大致粗略估算为 启动时间 10ms ,释放时间100ms
严格意义来讲所谓的快慢需要根据乐器本身的瞬态特性而定。对于弦乐这种起音柔和的乐器,20ms已经足够“快”到压制其本就不强烈的音头了。如果用在军鼓上,20ms就算慢压,但用在弦乐上就是快压。
总结
通常来说,慢节奏的抒情歌曲整体上会使用较短的启动释放时间,快节奏的动感歌曲使用较短的启动释放时间。这样听起来会更加符合歌曲的意境。
当然了,你如果反着来干也没有人会说你,这个全凭个人喜好,无对错之分。
比如60bpm的歌曲, 针对底鼓, 我可能会使用20ms启动时间+62ms释放时间, 而110bpm的歌曲, 我也许会使用10ms启动时间+51ms释放时间, 这是从歌曲整体角度考虑
30ms的底鼓在抒情歌中听起来不觉得拖沓, 但在舞曲中就跟巨人走路一般, 沉重且缺乏穿透感
另外, 我们还可以考虑给人声做自动化处理, 比如在主歌部分使用较长的释放时间, 听起来更加忧郁深情款款, 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而在副歌部分使用较短的释放时间, 使人声听起来更有冲击力和紧张感, 推动情绪的上涨.
不仅是人声, 其他乐器也可以这么干, 比如贝斯在节奏简单的段落使用较长的释放时间(如200ms左右)保证平滑感;在需要强调节奏型的乐句,短暂切换到较短的释放时间(如90ms左右)来加强律动。
题外话
现在有很多伤感的抒情歌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华而不实的风格,为了秀技巧而牺牲情感,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歌曲是为情感而服务的,尤其是流行歌。但凡能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歌,那就是好歌。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谢谢